English

“陈家四代”同是一连兵

1999-07-18 来源:生活时报 李作明文/摄 我有话说

世上许多偶然的巧合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奇和感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有时竟是那样的妙不可言。前不久,沈阳军区辽西某仓库连队意外地发现了在这个连队里竟有来自同乡同村同一个家族并且是四代人的服役战士。自从两年多以前这几个祖孙四代的战士入伍以来,他们一直相互鼓励和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相约保守这个“四代”秘密。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们不仅都被评为优秀士兵并入了党,而且还有两人当了班长。近日在“四代兵”的报告会上,他们一个个积极进取的故事感染着连队的官兵,在整个军区内成为一桩美谈……

打电话时一句“我是你爷爷”引来了连长的一顿批评,却使这个连队的“陈家四代兵”得以发现

白云飘浮在山顶,一条窄窄的沙石路沿着山谷向里延伸。在群山环抱之中,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苍绿的军营中迎风招展。这面旗帜下,一个个哨兵庄严地守护着这块神圣的净土。这,就是沈阳军区辽西某仓库。

山区的军营里有苍松翠柏的宁静,有百鸟啁啾的悠闲,蓝天白云之下,是诗一样的桃源风景,但是闭塞的大山里也有乏味和单调,因为这里仅有一部电话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就是这部电话,引出了“陈家四代兵”的故事。

一天上午,战士陈川颂接过电话刚说了一句“我是你爷爷”,正好被从这里经过的刘连长听见。连长严肃地喊道:“陈川颂,出来!”

陈川颂赶紧回了一声“到”,放下电话跑了出来。

“打电话没个‘正形’,还像个当兵的吗?你还是一个优秀士兵呢……下午找个时间谈谈你的这一段思想情况。”连长一脸的不高兴,因为部队里不允许听到一句骂人的话。

下午,陈川颂低着头找到连长说:“连长,上午打来电话的是陈欣华,他确实管我叫爷爷……还有陈传礼、陈襄超,我们都是一个村的,而且是一个家族。我们四个人一人占一辈,我们几个当中陈传礼是太爷辈,我是爷爷辈,陈襄超是叔叔辈,陈欣华是最小的一辈……当初我们约好对谁也不要讲,但是今天我想来想去,还是讲出来吧。”

经过一阵详细的调查,连长和其他首长惊讶地发现陈川颂的话的确属实。连长说:“不好意思,误会了误会了……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发现。”从此,“陈家四代兵”的故事在整个连队中传诵开来……

几十年中陈家先后有200多人参军入伍……受“当兵报国”的家族传统影响,中学毕业后他们同时参军

“陈家四代兵”来自河南省柘城县慈圣镇陈家村。陈姓家族在全村中是个大户,共有130多户人家。

从抗日战争时起,陈家就有几个人参加革命。到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同样有几个陈家子弟怀着一腔热血走上战场。这当中他们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则血洒疆场,但陈家的老老小小却以此作为本家族的荣耀。

70多岁的陈振铎就是一个参军较早的陈家人。当年他怀着对国民党的仇恨,带着父母和家乡人的嘱托和另外一个陈家弟兄参加了解放军。建国后陈振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

“戴红花,扛起枪,当兵为了保家乡。父母骨肉情意重,祖国安危更不忘……”1956年,陈振铎回到家乡后,仍然不仅现身说法地教育陈家的年轻人去当兵,而且把这种思想编成一个快板书说给陈家的孩子们。就这样,老人从50年代一直讲到今天。陈家的孩子们都是在这种影响下慢慢长大的。

“参军报国”已是陈家的一个家族传统。从50年代起,陈家每年都有人走进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因此,只要有征兵的消息,这个家族的年轻人总要踊跃报名。1974年,陈家的应征报名达到一个顶峰,共计19人,最后有12人应征入伍。

陈川颂说:“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陈家共有200多人参军入伍。现在他们有的转业到外地工作,有的则回到家乡务农,基本上是半对半。这些人当中出了一个少将,就是现在北京总参的陈德丰。值得骄傲的是,从抗日战争到对越反击战,几乎中国的每一次战争都有陈家人参加……”

1996年年末,具有“参军报国”传统的陈家共有11人报名应征。其中陈传礼、陈川颂、陈襄超、陈欣华等8人经各种检查合格入伍……

陈家人的期望伴随了他们艰苦的新兵连集训,3个月后陈家四代新兵被分到同一个连队

陈襄超的父亲、陈川颂的两个哥哥、陈传礼的伯父以及陈欣华的两个堂兄都是现役军人,他们知道消息后都从外地打来电话高兴地勉励他们入伍后要多加努力,在部队里成长起来。

陈家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新兵离开村子之前,必须看望一下陈振铎老人。

“好啊,这一年走了8个兵,真是不简单。这是咱们陈家的骄傲,也是咱们陈家的福气。陈老四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光荣;你们没进大学去当兵,照样光荣!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每年冬天一看到咱们陈家又有去当兵的,真比看到什么好事都高兴。过去我们那个年月当兵是为了解放,给穷人们打天下;今天你们去当兵,一个是为了练好本领保卫祖国,另一个就是为了懂事理、长见识、长出息——军队也是个了不起的大学啊。咱们陈家几十年出了200多个当兵的,没有一个不长出息的。你们到了部队后要肯吃苦,好好干,立功当先进,别给咱们陈家丢脸……”

带着陈家老老小小沉甸甸的期望,8个新兵眼含热泪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离开了陈家村。几天后,他们来到辽宁省北宁市新兵营集训。

凡是新入伍的战士,都要经过3个月新兵营的生活,而这段生活又是每一个新战士面临考验的“困难期”。集训生活是对新兵的一次体质和意志的磨练,新兵的成长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3个月顶下来确实得需要一股从来没有付出的耐力和韧劲。不说别的,就说每天早晚的两个5公里长跑就够你受的了,有的人顶不住就掉了队。那时候我们8个人也够累的了,但是一想到家里人的嘱托和陈家人的传统,我们心里就有了力量……那个时候我们几个不在一个连,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才能偶尔见上一面。见面的时候我们都是以击掌做为相互鼓励的信号……”

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新兵连的生活结束后,陈传礼、陈川颂、陈襄超和陈欣华四辈陈家人被同时分到了沈阳军区辽西某仓库的同一个连队……

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他们约定:一定要保守“四代兵”的秘密

这天周日,“老太爷”陈传礼把陈川颂、陈襄超、陈欣华召集在一起说:“现在,连队的正常生活已经就绪,应该说我们的人生起点就在这片军营里。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刚一入伍时所说‘没能进大学,部队里长出息’的话……”

爷儿几个你一言我一语,彼此表达各自的决心。他们说:勤学苦练,一定要当好一个出色的军人。

陈传礼说:“咱们几个应该在部队里比个高低。咱们应该有个‘三比’:比一比谁政治素质最高,比一比谁业务最过硬,比一比谁上进心最强。”

“三比”说出几个陈家年轻人的心里话,他们当即拍手称快。

陈传礼又拿出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向他们公布了“八不准”:“第一,不准与任何人打架和发生争吵。第二,不准购买、传看黄色书刊。第三,不准涉足地方娱乐性场所。第四,不准私自外出。第五……”

“八不准”作为陈家爷儿几个独有的行为规范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成为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个无形的尺子。

不久,陈欣华在给家乡的陈振铎老人写信时讲到了“八不准”这个事。半个月后,老人在回信中说:“这个‘八不准’定得好,你们就把它当成咱们的一个家法吧……”

由于勤学苦练,表现出色,入伍第一年他们就被战友们评为“优秀士兵标兵”,陈传礼和陈欣华还当上了班长

在部队紧张的生活中,官兵们没有人知道“陈家四代”的秘密。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自己奉行的“三比”和“八不准”。但是这几个新兵的突出表现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严格的要求之下,“陈家四代兵”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他们很快就出色地掌握了比较过硬的业务本领,为其他新兵树立了典范。

“我常想,作为战友,我应该和他们一起苦练本领,并肩前进;而作为长辈,我不仅要对他们几个人付出更多的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方方面面都要为他们作出榜样。”“老太爷”陈传礼身为长辈,每天都进行超常规的训练,而且一直坚持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自学文化知识。他的职责是在山洞的仓库里保管车材。山洞里又潮又湿,而且冬暖夏凉,冬天在里面要换单衣,而夏天在里面则穿大衣。尽管在里面超负荷地劳作使他得了关节炎,但是他仍然坚持早来晚走。他保管的仓库一直被评为优秀仓库,他本人也被大家称为“河南铁兵”。

属于爷爷辈的陈川颂在一个分库站岗放哨。和陈传礼一样,他过硬的训练技能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赢得了周围官兵们的一致赞赏。在站岗的时候,不论是怎样恶劣的天气他都是站立如松。他因为这种过硬功夫被大家称为“陈钉子”。

属于叔叔辈的陈襄超在总库值班室站岗,肯于吃苦的他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在总值班的队伍中他的业务最强,而且也最讲究原则性。官兵也送给他一个外号:“铁门闸”。

有了几位长辈人的刻苦努力,属于最小辈的陈欣华也不甘落后。别人不在的时候,他常常对这几个长辈说:“我一定要和你们比一比。”刚一开始,陈欣华被分到炊事班,后来又到了值勤班,由于工作积极肯干,常常得到官兵的赞扬。

“陈家四代兵”以他们的实干赢得了部队的嘉奖。新兵第一年,他们同时被评选为“优秀士兵标兵”。不久,陈传礼、陈欣华分别被任命为班长。

当部队的官兵们把这些嘉奖和荣誉给予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几个可爱的小伙子竟是一个家族的“四代兵”。

两年多的时间里陈传颂和陈襄超帮助陈传礼、陈欣华等战友学完了高中课程,而他们则自学了大专中文课程,从而带动了整个连队的良好学习风气。村主任向部队写来感谢信

在“陈家四代兵”当中,入伍之前陈传颂和陈襄超是高中毕业,而陈传礼和陈欣华则是初中毕业。没能进大学,对这几个小伙子来说自然是一个遗憾,但是他们求知的欲望却都是那么强烈。尤其是初中毕业的陈传礼和陈欣华感到自己的文化较低,远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经过商量,陈传礼和陈欣华准备下力气学完高中课程。当陈川颂和陈襄超知道他们的想法,两个人高兴地说:“我俩教你俩。”

几个人利用周日的时间到几十里外的县书店买来了两套高中课本。当陈传礼和陈欣华打开这些书,一股股墨香扑鼻而来,简直让他们陶醉不已……

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学文化,要想长久地坚持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两个人想到与陈川颂和陈襄超的文化差距需要补上来,就安下心来学习。弄不懂的地方,两个人就向他们请教。学过一段时间后陈川颂和陈襄超就给他俩出题考一考。

看到两个小伙子学起了高中课本,四五个初中毕业的战友也加入到了补课的行列,这使得连队里出现了爱学习的良好氛围。而陈川颂和陈襄超也不甘等闲视之,他们从书店里各买一套师专中文系教材,也开始了自学。

冬去春来,“陈家四代兵”和战友们不知牺牲了多少个假日和晚上休息的时间,但是这种付出却换来了知识的拥有。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们都分别学完了各自的高中和大专课程。这在连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鉴于他们各自突出的表现,“陈家四代兵”又得到了部队的多次表彰。组织上又先后批准他们入了党。

这些消息传到家乡后,陈家村顿时沸腾了,全村人都为此感到骄傲。陈振铎老人在来信中说:“你们这几个小战士给咱家乡人争了气,也给咱陈家‘当兵报国’的传统增了光。你们要继续好好干,再加一把劲……”

为了表达家乡人的感激之情,陈家村的村主任特意给部队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村的这个战士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都是部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在部队的关怀下,这几个年轻人确实长了出息,我们全村人都感谢人民军队。希望你们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陈家四代兵”被发现后,他们的事迹在部队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部队政委宋兆魁说:“搞好军队建设需要一支过硬的队伍。‘陈家四代兵’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们个个求上进,个个争当排头兵,应该说他们是部队的骄傲。”

据悉,沈阳军区辽西某仓库的指战员准备赴“陈家四代兵”的家乡河南省柘城县陈家村做一次特别家访,一方面将四位战士的情况向他们的家乡人作个汇报,另一方面也对陈家多年“当兵报国”的传统表达一份敬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